书事|文研书房:到后台看历史卸妆
新的学期,我们依托远近学友的赠书,将静园二院的学者咖啡厅开辟成文研书房,希望为驻访学人提供以书会友的一片天地。同时,我们借助微信公众号,得以搭建一个线上的“文研书房”,和更多的朋友共享学术资讯。在这里,我们将定期推送学界师友的新作,也会时时检点旧著。不期而遇,而又开卷有益,愿“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01
书名: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
作者:巫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文研院学术委员)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月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和征引了关于敦煌研究的原始材料,却试图从新的层面显示它们的意义,激发读者调动自己的身体和眼睛,在阅读中开启一趟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之旅。
目 录
致谢
前言
敦煌的莫高窟
莫高窟与自然
莫高窟与墓葬
莫高窟与其他敦煌宗教和礼仪场所
莫高窟和礼仪时间
莫高窟的整体空间
对“整体”的反思
对“活体”的探寻
莫高窟的“面容”
莫高窟的内部空间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02
书名:于阗史丛考(增订新版)
作者: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研院学术委员)
出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10月
于阗,西域古王国,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初,在传播佛教、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上起过巨大作用,于阗史研究对西域史、中西交通史和佛教史研究均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两位作者以敦煌汉文文书为基础,参照欧美学者数十年来研究于阗语文献的成果,广泛搜集难以得见的中外新材料著成本书。本书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梳理了于阗王名、地名、寺名。本书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目 录
增订新版序
增订本序
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
关于唐末宋初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
敦煌文书P.3510(于阗文)《从德太子发愿文(拟)》及其年代
关于和田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关于敦煌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唐大历三年三月典成铣牒》跋
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
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
敦煌“瑞像记”、瑞像图及其反映的于阗
于阗佛寺志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03
书名:到后台看历史卸妆
作者: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文研院学术委员)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11月
本书从历史学者葛兆光个人的经历出发,通过作者自己的身世、求学、治学、游学的经历,反躬自身以回想自己的思想与时代。一言以蔽之,本书可以当作葛兆光一个人的思想史。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旨在为传统祛魅,对新世纪以来,国人趋之若鹜的国学热做历史角度的分析。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来,治学研究的当行本色。从周边看中国,何以中国,这些当下读书界耳熟能详的命题,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一种自我定位。第四部分,名之曰游学,是作者连续三年在美国普林斯顿交流的侧写,它展现的是历史学人更为感性的一面,历史学家看历史学家,是抛去故纸堆后的英雄相见欢。第五部分,可谓之曰治学,与第一部分也有一定的呼应。在多年的教学中,葛兆光对人文学科、学术史、思想史都有自己的新的体验,这些体验大都是创建,也是痛定思动的反思,对后来人是一种启迪。最后,一部分写作附录,其实也可叫前史,从葛兆光的来路身世,谈到他的求学,以及研究。像是他个人的一个自画像和小传。
目 录
题解或者说明
写在前面的话
[辑一] 所传何统?
祭罢炎黄祭女娲?
“戴盆安能见天?” ——感叹孔子的当代好运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从所谓“《道德经》论坛”说到中国的文化潮流
从背后看历史:是儒是释抑是道? ——从古人说梦谈及思想分野
吃茶与饮酒
[辑二] 藉史而思
想象的朝贡
天启五年:天朝使节在朝鲜
以“国家”的名义
在古地图边儿上,你读到了什么?
全球化?明清不就全球化了吗?
哪来这么多新知旧识?
化身万千:哪一个是皇上想过的生活? ——读《清代宫廷绘画》随感五
“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辑三] 引颈偶眺
异域的眼睛
渐行渐远 :东方与东方的陌生 ——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对视
深入中国边陲 ——读《苦行孤旅》有感
当“暹罗”改名“泰国” ——从一九三九年的往事说到历史学与民族主义
[辑四] 普镇琐记
每逢花时 ——二〇一〇年普林斯顿纪行
日日是好日 ——二〇一一年重访普林斯顿
那风和日丽的季节 ——二〇一二年三访普林斯顿
那漫天飞雪的秋冬 ——普林斯顿纪行之四
看看约翰·纳什的眼睛
普林斯顿的几个历史学家 ——读陈建守编《时代的先行者——改变历史观念的十种视野》
[辑五] 奈当下何
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
谛听余音 ——关于学术史、民国学术以及“国学”
什么文化?如何中国?
[附录]
福州黄巷葛家
北大·一九八〇年代,与我们这代学人
书林穿行断简
我·思想史·以及中国 ——韩国闵丙禧教授与葛兆光教授的访谈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
学者们在文研书房畅聊
04
书名:小说史学面面观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文研院学术委员)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12月
《小说史学面面观》讨论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史,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遴选鲁迅、胡适、阿英、普实克、夏志清、韩南、严家炎、范伯群、赵园、黄子平、王德威及作者本人,共计十二家,进行评述、延伸与发挥。作者一向关心小说理论与小说史著合一的可能性,甚至追求如何在小说史学的实际操作中,真正实现方法革新乃至理论创造。因此凭借突出的问题意识,在这本书中一再叩问“小说史学”的功能、方法及境界,以及小说史学到底能走多远等诸多问题。书中综合小说史的趣味、学术史的尺度、教育史的视野,既是灵光乍现,一挥而就,也是作者长期积累,水到渠成的成果。(学史论衡)
目 录
小引
第一章 现代大学与小说研究
——关于《中国小说史略》
一、一段公案
二、北大聘约与独立准备
三、讲课效果与编写讲义
四、理论建构与艺术感觉
五、文言述学与学界边缘
第二章 章回小说如何考证
——关于《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一、胡适归来与整理国故
二、理论假设与文学趣味
三、述学文体与文章结构
第三章 社会概观与小说艺术
——关于《晚清小说史》及其他
一、文学与史学
二、小说史的写作及修订
三、《文明小史》三说
四、与阿英先生结缘
第四章 革命想象与历史论述
——关于《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及其他
一、普、夏论战
二、抒情与史诗
三、学问与友情
四、多元化的中国学
第五章 杰作的发掘与品评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史》及其他
一、大传统与新批评
二、被忽略的另一场论战
三、批评家的才华与偏见
四、小说三史与学术四会
第六章 色情小说与翻译研究
——关于《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及其他
一、如何被中国读者接纳
二、说书人与叙述者
三、从《金瓶梅》到《肉蒲团》
四、传教士与翻译小说
第七章 教材编写与严谨求实的一代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及其他
一、从《创业史》到金庸小说
二、两部文学史与两套丛书
三、小说流派史之开拓
四、严谨求实的一代
第八章 雅俗鸿沟与团队合作
——关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及其他
一、从鸳蝴资料到苏大团队
二、从集体项目到个人专著
三、如何填平雅俗鸿沟
第九章 阅读感受与述学文体
——关于《论小说十家》及其他
一、一空依傍的阅读
二、拒绝平庸的文体
三、召唤对话的“独语”
第十章 文本、灰阑与意识形态
——关于《灰阑中的叙述》及其他
一、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从“沉思”到“文本”
三、在边缘处策马扬鞭
四、无往而非灰阑
第十一章 想象中国与现代性的多副面孔
——关于《被压抑的现代性》及其他
一、如何想象中国
二、现代性的多副面孔
三、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第十二章 叙事模式与文学进程
——关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及其他
一、十年辛苦不寻常
二、两种移动与内外合力
三、“注重进程”与“消解大家”
四、雅俗文化与类型研究
各章出处
后记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05
书名:宋代皇亲与政治:解读赵宋王朝“家天下”的政治内核
作者: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在中国古代史上,因争夺皇权而骨肉相残的惨剧时有发生,然而,有宋一代却大体避免了皇亲国戚之间的权力之争,皇位的转移相对平稳。早在北宋后期,理学家程颐就将“百年无内乱”列为宋代“超越古今者五事”之首。所谓“内乱”,指宗室之祸、母后之祸、外戚之祸、宦官之祸等封建时代常见的政治祸患。此后直到近代,不少学者都持“宋代无内乱”说,但较少详细论证。本书认为,宋代基本“无内乱”,关键在于大体“无内朝”,具体表现有宗室任职受限、后妃较少插手朝政、外戚不预政、无阉祸等,并从道德观念、制度约束,以及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皇权与相权、赵家天下与官人世界等多个角度,层层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
目 录
导 言 001
一 皇亲国戚的认识价值何在 001
二 宋代究竟有无“内乱” 005
三 “家天下”统治应当如何理解 009
四 宋代是否形成“内朝” 018
第一章 宋代宗室与政治
第一节 宋代有没有宗室之祸 027
一 烛影之疑及其相关事件 027
二 玄武门之变与烛影之疑的比较 034
三 宗室之间的矛盾 043
四 宗室中的皇帝迷 051
第二节 宋代对宗室的防范 059
一 宗室待遇较优厚 059
二 宗室任职受限制 067
三 皇子不径直封王 083
四 亲王仅问安侍膳 089
五 宗室法与常人法 095
第三节 宋代的公主和驸马 106
一 帝姬——公主的另一称呼 106
二 公主在政治上贵而不骄 109
三 驸马极少出任要职 118
四 公主在家庭内恪守“妇道” 130
五 公主在生活上比较节俭 137
第二章 宋代后妃与政治
第一节 宋代的后宫制度 146
一 后宫等级森严 147
二 后妃出身复杂 157
三 垂帘太后颇多 167
第二节 宋代后妃之“贤” 172
一 后妃较少插手朝政 173
二 后妃之争少于唐代 182
三 后妃大多不私外家 191
四 垂帘太后心在社稷 196
第三节 宋代无武韦之事 206
一 刘皇后并非武则天第二 206
二 宫禁制度较严密 218
三 后妃实力有限 227
第三章 宋代外戚与政治
第一节 宋代无王莽之“患” 238
一 钱惟演与张尧佐:众矢之的 238
二 外戚宰相:韩忠彦和郑居中 243
三 钱端礼的宰相梦 248
四 “假杨国忠”韩侂胄 253
五 贾似道——外戚起家的权臣 264
第二节 宋代的待外戚之法 276
一 优遇与防范相结合 277
二 关键在于不给实权 285
三 外戚不预政 293
四 戚里应守法 298
第四章 宋代宦官与政治
第一节 北宋的宦官问题 311
一 宦官广泛参政 311
二 宦官参政原因何在 319
三 宦官卷入政争 329
四 为什么北宋无“阉祸” 335
五 士大夫与宦官对立 349
第二节 南宋宦官权势的削弱 357
一 明受之变不可不戒 357
二 前后两省合而为一 364
三 宦官不管军但干政 380
余 论 390
一 宋代既无内朝又无内乱 390
二 观念的束缚与制度的约束 392
三 士大夫——皇亲国戚的克星 400
四 皇权并非不受任何限制 407
五 赵家天下乎官人世界乎 413
附录一 大事年表 421
附录二 参考文献 427
初版后记 441
再版后记 445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06
书名:游走在边际
作者:孙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
本书收录了孙歌教授近年来的随笔、学术评论以及对谈和访谈,其中多篇文章在国内首次发表。“游走”,正如作者所言,不仅发生在物理空间,从东北亚到东南亚、西欧甚至北美,而且更多的是在思想和感知能力上穿透思想与知识的边际,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全书共四辑,作者置身历史中思考,对边际问题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讨论,并不断向读者揭示“游走”的收获——置身边际之处,才能不断面向他者而重构自身;努力揭示世界的多样与个体的有限,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者。
目 录
写在前面
第一辑 岁月留痕
走出国门的意义
打开外语这扇窗
影响我的几本书
伴跑《读书》
第二辑 东北亚的表情
明治维新的思想史意义
直视分断
不平等世界中的冲绳原理
克里俄的面孔
论争的时代
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第三辑 在历史中思考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哲学的日常性
加藤周一的“局外人精神”
从拉斯基到陈映真
乡建的历史
对话渠岩
阅读和理解鲁迅,需要超越常识经验
第四辑 在状况中联动
何谓“作为方法的亚洲”
如何继承万隆会议精神
关于《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的访谈
对话樱井大造
关于社会人文学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07
书名:继往以为序章——中国宪法的制度展开
作者: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
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宪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八二宪法”)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了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
目 录
序言
方法篇
重新发现中国宪法——我们所追求的宪法理论
与其改造宪法,不如改造我们的宪法观
文化内战与宪法信仰
写在“八二宪法”而立之年的思考——我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言论自由的另一种“比较”
实践篇
“差序格局”、反定型化与未完全理论化合意——中国宪制模式的一种叙述纲要
坏的政体——古德诺的隐匿命题及其解读
微山湖上静悄悄?——论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
“五十年不变”的三种面孔——并论香港基本法的时间观
后记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08
书名: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作者:袁一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10月
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目 录
引言 松动的“起点”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
一 “反套”在《新青年》上
二 “五四”:“文化”还是“武化”
三 研究系与北大派:“争个你偏我正”
四 学衡派的张冠李戴
第二章 新文化的运动机制与权势落差
一 纵的持久与横的扩张
二 文化运动与地方新政
三 新文化的金字塔
第三章 新文化人的自我改造
一 从“半侬”到“半农”
二 “耻辱的门”
三 陆沉中的自我救赎
四 “瓦釜”之声
五 “战士”与“文娼”
第四章 交换广告中的新文化联盟
一 新文化的“地方代理”
二 “五四”前后的杂志联盟
三 阅读共同体
四 民初杂志界
第五章 重构文学革命的前史
一 最后之因还是个别之因
二 科学救国抑或文学救国
三 视同“阑尾”的《去国集》
第六章 作为社交手段的新诗
一 新诗的自我窄化
二 受质疑的送别诗
三 “社会化”的修养
四 诗可以群
五 海外组党的挫败
第七章 新文学家的游戏笔墨
一 《何典》的再出土
二 疑古“废话”
三 从字体到文体
四 “射他耳家”
第八章 创造一种新的可读性
一 系于声气抑或文义
二 亚东版《水浒》与金圣叹批点
三 眼的文学革命
第九章 心理实验与汉字命运
一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聚光灯外
二 横读与直读之争
三 仪器背后的原理性思考
四 汉字的“格式道”
参考文献
后记后《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责任编辑:汪珂欣